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 JavaScript 語法,但沒關係,這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如需要選擇適合您的字級大小,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

:::瀏覽位置: 竹藝博物館 > 認識竹子 > 產業演變

快訊 |

產業演變

曬筍乾前言        
        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氣候高溫多雨,適合竹類的生長,北從基隆南迄屏東,都有竹類的蹤跡;從平地到高山也呈現不同的竹林景觀。台灣林產豐富,竹的種類繁多,熱帶叢生竹與溫帶散生竹,均自然分布,竹林生長迅速,更新又快,成林三、四年後即可砍伐利用,深具發展潛力,是台灣極為重要的林產經濟作物。         自古以來竹與人類生活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農業時代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會充份利用竹材,台灣竹產業的發展,可追朔到台灣原住民及移入的漢人就地取材製作實用的日常用品,以因應生活所需開始。隨後陸續有竹製品從中國輸入販賣,至清朝光緒初年,已有台南竹仔街、嘉義竹街、鹿港竹篾街等竹材、竹器店的聚集成市的形成。

當時的竹製產品台灣原住民自有其特色,從中國輸入的,其形式與技法大都沿襲中國華南體系的傳承,尤其閩粵兩地的式樣更為顯著,並因與平埔族、高山族人文互動,其編法受到原住民族影響。 *   
日據時代,日本政府於1929年特地從日本請來編織師父來台教授花籠、雜物箱等的編製方法,且傳授染色及塗裝技術,並將所生產的竹製品回銷日本;1931年又從中國福州請來師父教授各種竹藝技術,並將所生產的竹製品銷售到中國去。

此時期除了引進竹編技巧與塗裝技術外,同時也改變了竹製品的生產方法與銷售模式,從少量或訂製的內銷方式逐漸演變成量產外銷的產業形態!   * 台灣竹產業的演變 *
* 日據時代(1945年以前) 從事竹筷生產的富源株式會社        生筍及筍乾是重要的農產品,當時設有產業組合組織共同運銷島內、日本及中國華南地區;竹製品則輸出至美國,竹扇骨、竹簾則輸往日本京都、大阪等地。1931年竹山郡張合順先生發明「竹筷製造機」,獲日本政府頒發專利,張先生與友人集資合組「富源株式會社」從事竹筷生產、販賣,當時一年外銷竹筷達七千五百萬雙,創竹製品量產外銷之先趨。
  而日本為了讓台灣竹工藝技術、供應日本竹器的改良,特別從台灣招聘竹工師傅赴京都從事新設計的竹器製作,並倍加禮遇。同時,在關廟與竹山各設立一竹編研究所,對台灣竹產業化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當時學員如關廟塗坤山、黃蘆碖,竹山的吳聖宗、張真經皆在此研習,如今都堪稱為國家藝師。


農用時期(1945~1960) 竹編器 傳統的竹編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積極發展經濟,國際市場對東方竹製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日本、台灣都積極拓展外銷市場,外銷產品以原竹、竹竿、釣竿、傘柄、竹藝飾品為主。當時本島從事竹藝加工者達兩萬人之多,尤以台南關廟為盛,全鄉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從事竹藝工作;1950年竹山鎮的竹農為了因應國內外竹材與竹製品市場需求量的急遽增加,籌組了瑞竹林業生產合作社與頂林林業生產合作社,竹農透過生產合作社集約經營、統籌運銷,使產銷大增,收益相對增加不少;1960年又成立大鞍林業生產合作社,在農復會的輔導下興建廠房設備,從事原竹分段加工、竹蓆原料及竹材的乾燥處理。此時期,戰後的台灣農業恢復迅速,各種農具體(斗笠、畚箕、插箕、炭籠、水果籠、米籮....)需求量增加,因而也帶動了竹產業的發展與成長。


轉型期(1961~1970)
茶具竹製產品此時期大量生產的塑膠製品投入市場,幾乎取代傳統的竹製產品,尤其是農業用的各種竹製農具,連每餐必用的竹筷都被塑膠筷取代了。幸好政府積極推動經濟建設、培訓人才並引進國外的竹工機器,以取代家庭式、純手工的生產方式來提升競爭力。此時期外銷產品以茶杯墊、竹編板、椅墊、竹簾、咖啡盤、花筒、耳扒…等為主。


成長時期(1971~1975)

政府全力輔導竹材加工業的發展!  此時期日本國內生產環境改變、工資增加,很多日本廠商紛紛來台尋求合作投資設廠並轉移技術,因而促進台灣竹製品加工技術的提昇與出口業績的穩定成長。政府也全力輔導竹材加工業的發展,如設立竹材加工區、開發竹材加工機器、設立美術工藝科培養人才、舉辦研習提升業者的技術,先後在竹山、草屯、關廟、鹿港、布袋、埔心、木柵等地,成立竹材加工技術訓練研究,大量培育竹材加工技術人才,國內的竹產業因而蒸蒸日上。
  此時期的外銷產品以竹劍、破魔劍、牙籤、竹肉串、竹蓆、竹傢具、雜誌架、竹筷…等。






鼎盛時期(1975~1985)

  竹材加工  
       由於政府輔導設立各項竹材加工廠,辦理貸款以協助業者採購機器設備、順利營運週轉,舉辦竹材加工建教合作,鼓勵林業試驗所及相關大學做竹材的物理加工、防腐防蛀、塗裝技術等研究工作。
  此時竹積層材的技術研究開發成功,大大提高竹材之利用價值,市場反應良好,國外市場興趣濃厚,尤以彎曲層積所製之高級座椅,由於色澤柔和、格調高雅、造型新穎、強度可靠、更引起廠商和國外客戶之興趣與喜愛。在資金充沛、技術提升之情況下,竹林加工出口值大幅成長,外銷產品以衛生筷、竹燈飾、鳥籠、竹蓆、旋切板家具、竹劍、茶盤、竹飯匙等為主 。

衰退期(1986以後)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形態的改變,竹製品逐漸被其他產品所取代,再加上土地與工資的上漲,勞力密集的竹材加工業因而喪失國際競爭力。業者也紛紛外移到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國家,利用其低廉的工資與材料設廠生產竹製品外銷國際市場或回銷台灣,使得國內的竹材加工業無論廠家數、從業人員或生產總值逐年衰退。

結語

竹林產業未來應朝向轉型為觀光產業發展。    
   在台灣的勞力密集工業生產失去競爭力,在歐美、日本強勢文化的影響下,傳統的竹藝產業早已失去了地方特色也面臨了繼續發展的困境,如何轉型、如何突破困境是政府也是竹藝業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在南投縣的竹山鎮有一成功的案例值得參考—鑑於台灣竹產業被中國廉價竹藝打得潰不成軍,大片優美竹林被茶園所取代,1997年,青竹竹藝文化園區在竹山鎮富州里正式成立,園區結合竹林生產者、竹藝創作者、竹園經營者共同成立青竹生產合作社,使竹的生產、生態、生活、創作、景觀等功能合一,並兼具觀光休閒、生態保育、地方產業、教育文化等特色。   同時也可參考世界一些先進國家其傳統產業的轉型與特色的建立,使台灣的竹產業轉型以文化產業、創意產業、觀光產業的概念來重新發展,同時必須揚棄代工、量產外銷的慣性迷思,以創意風格、品質形象來建立品牌特色,來提升竹藝產業的附加價值,來促進竹藝產業的成長與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