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 JavaScript 語法,但沒關係,這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如需要選擇適合您的字級大小,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
快訊 |

年代概述

遠古及清領時期

從拙樸的遠古年代所發現遺址的角度看來,先住民歷經漫長的石器時代、粗陶器時代,除了實用價值的考量外,已慢慢培養出器物造型的創造能力與審美觀念。 
清康乾時期居住於內山之原住民雖歷經荷西、清領、日治等統治,仍保有部分傳統文化。但居住於埔里盆地之原住民因與漢族融合後,大部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而原住民的常民藝術文化的發展,有別於漢族文化,自成風格體系,諸如布農、泰雅族的石版屋,竹木草建築,生活器具工藝,邵族的杵音,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歌唱,各族豐年祭舞蹈,布農、泰雅族服飾編織、紋面紋身,平埔及各族竹編及木造之農具,泰雅族之竹口琴…等發展與生活密不可分,樂天知命的天性也造就了利用天然材質製作生活器具技能的實用美學。 
清領時期漢族的常民藝術中,竹山是南投縣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從漢族遷徙之始,先民為求溫飽,一般民間少有藝術表現,後來因富有人家增多,開始有了較為精緻的常民藝術,皆以工藝美術為居多。例如:神廟、家廟、雕刻、彩繪、民俗版畫、..等,其他如書法及水墨畫逐漸盛行,已成為當時的主流藝術之一。而生活竹藝、陶藝在日常的需求下也有豐富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