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 JavaScript 語法,但沒關係,這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如需要選擇適合您的字級大小,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
快訊 |

美術各類別精神

漆藝

漆藝也叫漆工是指製作漆器的工藝。除了漆塑造像與漆器工藝之外,木器傢具與神像彩畫的塗裝工作,也是屬於漆藝的範圍;至於漆本身就是一種塗料,具有彩繪的功能,故又能獨立發展成漆繪藝術。因此漆藝的發展,是一項雕塑、繪畫與工藝綜合的應用藝術。 
明清以後的台灣住民都由福建、廣東移入,生活習俗也都沿襲中原傳統,因此民間使用漆器的範圍也相當廣泛,如傳統的神佛像彩繪、貼金、建築髹飾、紅眠床、櫥櫃、桌椅、臉盆架、梳妝台、禮籃、謝籃、茶盤、果盒、珠寶盒、文具盒等,往往都是在新居落成或結婚喜慶時必須新購使用,以昭告親友,展現新的生活型態。而這些行為已成為代代相傳的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變成不可或缺的生活器物,譬如紅眠床與紅枕頭都有紅色漆的作工,而紅色正寓意中國人的吉祥福氣與喜氣。 
在日本治台以前,台灣並不生長漆樹,也不產生漆,比較精緻的漆器技藝不易出現,也不易落地生根,因此常民的生活漆器一方面是為求耐用與美觀,一方面也成為面對器物的習俗,必須以漆塗上色彩與圖案,始完成一件生活文化的器物,獲得心理的滿足。但這些器物所呈現的漆藝都比較簡單質樸而不是很華麗、精緻的,唯有在寺廟建築的雕飾 、彩繪與神像製作,因為它是人們信仰的象徵,對神佛的捐輸是表現最高的誠意,因此邀請唐山師傅或結合本地的精英,經年累月地施工,始能產生少數傳諸後世的作品。 
百年前台灣割讓日本之後,由於漆器已成為近代日本人重要的生活文化,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徵,因此便在台灣引種安南漆樹,開設漆器製作所,設立漆藝傳習學校,辦理物產展覽會,一時之間,漆器在台灣似有大起之勢,只可惜太平洋戰爭讓日本軍閥稱霸世界的美夢破碎,日人撤離之後,漆器的發展隨之頓挫。台灣光復後,隨著外貿經濟的政策取向,更重要的是塑膠與金屬製品的大量問世,耗工費時、得之不易的漆器產品失去了立足的根基,生活習慣與生活態度的改變更使漆器喪失了生機。